欢迎访问《无锡职院》校报 -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第176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半个世纪的爱心长跑

———追记我校离休干部曲延轩

查看:51

  编者按 为落实省教育厅《关 于深入开展寻找身边的“张丽莉” 活动的通知》精神,通过挖掘身 边的感人故事,宣传身边的先进 典型,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 进、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汇聚 强大精神能量加快建设国内一 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职 院校,本报从这期起,开设 《寻 找身边的榜样》栏目,将连续发 表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
  他是一名转业老兵,经历过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 的洗礼,矢志不渝;他是一名人民 教师,离开工作岗位后仍然心系 教育,孜孜不倦;他还是一位普通 的父亲,一双子女从未在他“离休 干部”的光环下获得一丝特权;他 更是一位慈祥的爷爷,数十年来 把助人为乐化成日常点滴的行 动,资助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学生, 不计回报。
  他是曲延轩,我校离休干部, 1945 年4 月入党,同月参加八路 军,1964 年转业到我校,担任过 宣传科长、政工科长、纪委副书 记,1989 年1 月离休。
  今年2 月5 日下午,85 岁的 曲延轩因车祸不幸离世,亲人在 整理遗物时,意外发现了一本小 小的“账本”,上面记载着从1997 年到2013 年,曲延轩捐资助学和 救济邻里、亲朋的“开销”,数额将 近12 万元。
  他见别人有困难就睡不着觉“本子上记的只是一部分,而 且很多事我们并不知情。”曲爱军 回忆起父亲,满脸的温情。从 1964 年转业到学校起,父亲就以 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事业,“那 个时候他一个人的工资要养活我 们一家5 口人。”生活并不宽裕, 但父亲只要听说谁有困难,总会 慷慨解囊。离休以后,告别了工作 岗位的父亲也很少闲着:干了17 年农机家委会主任,带领大家把 一个老新村建设得整洁温馨;学 校、社区请他作报告进行革命传 统教育,他一次不落,累计有上百 场;听说邻居有困难,他会立即上 门帮助……今年66 岁的祝迪夫是机械 专业1969 届学生,他在吊唁曲老 师的时候说起一件往事:1965 年 寒假,同学们纷纷返乡过春节,班 上几个来自苏北农村的同学犯了 难———2.7 元的船票是他们将近 一个月的生活费。临近年关,曲延 轩看到迟迟不返乡的同学,便打 听缘由,并立即为他们买了返乡 的船票。快50 年过去了,如今的 老同学每每想起曲老师,总会对 “船票”念念不忘,“那时候的2 块 7 毛钱,在学生眼里算 ‘巨款’ 了。”祝迪夫回忆道,给学生买船 票、饭菜票,甚至掏钱贴补困难学 生家庭,曲老师做得比谁都多。
  “都是些寻常小事,”老伴宋 文华是最了解老曲的人,“他这人 见别人有困难就睡不着觉。”在共 同生活的半个多世纪里,老曲总 是在得知别人有困难的第一时间 里伸出援手,从不犹豫。宋文华曾 有过不解:就凭你自己,哪里帮得 了那么多人?可老曲总会说服她: “我尽自己的力量,能帮一个算一 个!”那神情认真得像个孩子。直 到临终前,老曲资助的学生已有 二十多个。 他说大学生是社会栋梁,一定要帮王根娣的儿子如今在溧阳监 狱工作,已是个小领导。2001 年, 王根娣下了岗,生活没了着落。曲 延轩到处奔走,为她争取最低生 活保障,并资助她正在上高中的 儿子。2004 年,孩子考上了大学, 母子俩正为学费、生活费发愁的 时候,曲延轩给他们吃了定心丸: “只要孩子能一直读下去,我就一 直资助下去,直到他找到工作。” 老曲实践着他的诺言,每年拿出 3000 到4000 元资助他们。有了老 曲的激励,小伙子在校期间好学 上进,很快成长为团省委的重点 培养对象,2008 年5 月曾赴汶川 参加抗震救灾。
  2 月28 日,记者走进农机新 村,当门卫徐红听说是来找曲延 轩的家人,眼泪就掉了下来:“曲 老师是个好人啊!”6 年前,徐红 和丈夫来到农机新村当门卫,两 人每个月1200 元的收入要供养 三个上学的儿子,入不敷出。曲 延轩在闲聊中了解他们的困难, 立即给了200 元钱解决眼前的困 难,并提出每年资助他们2400 元钱, “我当时知道他同时资助 了好几个大学生,也很不容易。” 徐红说,夫妻俩原本打算让二儿 子高中毕业后去打工,为弟弟挣 学费,曲老师的一番话让他们改 变了主意:“孩子成绩好,一定 能考上大学的,以后都是社会栋 梁,为什么不供他上呢?”2009 年,徐红的二儿子考上军校,每 年寒假,他总要来无锡看望曲爷 爷。 “要不是他鼓励,我儿子都 没有勇气考上大学。”(下转2 版)
  -----------------转版-----------------
  (上接1 版) “如果不是这场意 外,3 月份我应该会收到他捐赠 给学校爱心助学基金的钱。”控 制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苗勇 曾于2009 年负责老干部工作, 与曲延轩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由 于腿脚不方便,每学期一开学, 曲老都要委托他将2000 元钱捐 给学校的爱心助学基金。“他很 关心年轻人的成长,他对信仰的 执著让人感到亲切而温暖。”苗 勇的眼睛里闪着泪光。 他认为帮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幸福在农机新村当门卫的6 年 里,徐红每天看着耄耋之年的曲 延轩精神矍铄,对每一个人嘘寒问 暖。凌晨三点,老人起身锻炼,顺手 捡起路人丢弃的废品,积少成多。 农机家委主任沈才宏经常收到曲 延轩送来的30 元、50 元,都是卖 废品所得,要求用来帮助别人。
  曲延轩见不得别人有困难, 自己却一直过着极为简朴的生 活,子女也从未沾过他“离休干 部”的光,“讲起来他是离休干 部,可他对自己和下一代的要求 都很严格。”沈才宏告诉记者。
  在农机新村,记者看到曲延 轩家里的陈设十分简单:沙发已 经掉色褪皮,冰箱是很多年前的 款式,各种橱柜更像是上了年纪 的“古董”……邻居们说,老曲很 少买新衣服,鞋袜补了又补还舍 不得扔,就连吃水果,也只买最 便宜的。对自己如此吝啬的老 曲,在社区组织的每次捐款中却 很大方,沈才宏说,每次张贴捐 款榜单,老曲总是第一名。一天, 徐红看见曲延轩在补一双满是 补丁的鞋,便劝说他:“你资助哪 一个孩子的钱不够买一双鞋?你 哪一次捐款不够买件新衣服?别 补啦!”可老曲憨厚地一笑:“这 鞋,我还可以留着作纪念呢。”
  多年前,曲延轩的一双儿女 纷纷下岗,自谋职业。老曲不曾 动用私人关系解决儿女的再就 业,而是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 力立足,并用自己的退休金资助 他们。“父亲不愿意给组织添麻 烦,我们都明白。”曲爱军的脸 上,写着与父亲一样的平淡。
  在亲人整理出来的 “账本” 上,曲延轩 1997 年共计捐助 1242 元,1998 年 2207 元,1999 年 4226 元……直到 2012 年的 15400 元,每年的数额都在增加。 “父亲做的这些事其实我们并不 全了解,这几年也是从报纸、网络 上的宣传才知道一些。”曲爱军 说,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父亲,早 已淡泊了名利和生死,靠着理想 和信念支撑人生,“他觉得能够帮 助别人才是最大的幸福。”
  徐红的二儿子考上军校后, 曲延轩提出继续资助她的小儿 子,“他那么大年纪了,我们真过 意不去。”徐红再三推辞,曲老也 一再坚持:“就当是我资助的最 后一个学生吧!”一语成谶,2 月 5 日下午的飞来横祸,中止了半 个世纪的爱心长跑,曲老没机会 再多资助一个学生了。
  伟人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 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 事。在曲延轩和家人看来,他所 做的都是些寻常小事,可在受助 者的眼中,雪中送炭的温暖却是 支撑他们的巨大力量。多年来, 曲延轩的事迹曾被人民日报、解 放军报、新华日报等中央及地方 媒体报道,先后获得过中共中央 抗日战争胜利60 周年纪念章, 全国优秀离休干部、江苏省关心 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无锡市十 佳老干部等荣誉称号。
  曲爱军告诉我们:“所有的 荣誉中,爸爸最珍视抗日战争胜 利60 周年纪念章,因为,他始终 把自己当作一名老兵。”(魏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600次访问,全刊已有1696397次访问